附录 重审新约的新意

 

浸信会信徒和婴儿洗支持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新约的性质。在婴儿洗支持者的教导中,神新约的百姓是一个由信徒和非信徒组成的混合群体,就像神的旧约百姓一样。正因如此,他们认为,将洗礼这新约记号施行在那些之后放弃信仰的婴儿身上也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并不是每个真正的新约成员都是真正的信徒。因此,如果“圣约的儿女”成为背道者,那他曾因着在婴儿时受了洗而被视作新约的合法成员,而后因着背离了圣约,就从神的百姓中被排除出去了。

 

对此,浸信会信徒指出,婴儿洗支持者的观点没有考虑到新约的新意。在耶利米书31:31-34中,耶和华神讲到有一天他会与他的百姓立约,它跟与摩西所立的约不同:

 

“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耶31:31-34

 

正如第5章所讨论的,这段经文表明,新约之下的生活会与旧约之下的生活不同,而不同之处正好是婴儿洗支持者认为相同的地方。[1] 根据耶利米书31:31-34,新约的每位成员因着经历了神将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和罪的赦免,都是真正重生的。正因如此,真正的新约成员不可能背离信仰,成为“背离圣约者"(耶32:40),因为每个新约成员都真正地认识主。也正因为如此,洗礼只应为这样的人施行,就是那些显露出他们是真正的、信神的新约成员的人。简单地说,婴儿洗礼的问题是,它有意识地把没有重生的和不信的人包括在圣约之中,而这圣约按耶利米书第31章是只由那些相信的人所组成的。[2]

 

婴儿洗支持者如何回应这一建立在新约的新意基础上的论点?本附录的目的是阐明他们三种主要的回应方式,并简要地评述每种方式。

 

祭司关于神的知识

 

婴儿洗支持者对该论点的第一个回应涉及耶利米书31:34中关于对耶和华的认识。在新近出版的一本为婴儿洗礼辩护的书中,婴儿洗支持者杰弗里·尼尔Jeffrey Niell)否认,这种对主的认识是拯救性的认识。[3]尼尔说,“他们……都必认识我”这句话指的是对神的一种特殊的亲密认识,只有利未人祭司拥有,而在其余的百姓中并不常见。这种亲密认识不应等同于拯救性的认识,因为他认为无论祭司对耶和华神的认识是否是拯救性的,他们都拥有这样的认识。[4]

 

尼尔认为,因为犹太祭司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认识主,所以他们有特殊的职责向其余的百姓传授律法和典章(申33:10)。[5] 然而,在新约之下,律法在礼仪和祭司方面的内容都被废除了。其结果是,祭司不再进行这样的独特事工,即教导其余的百姓“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新约的所有成员都拥有这种对耶和华的认识(不管他们对他的认识是否是拯救性的)。尼尔写道,这就是耶31:34所说的意思:“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这是耶和华说的。”[6] 因此,根据这个论点,一个人可能是真正的新约成员,但并不真正认识主,因为耶利米书31:34所说的认识不是对耶和华的拯救性认识。

 

尽管这种解释很有趣,但是它的可能性极小,原因有二。首先,在耶利米书31:31-34或这段经文的直接上下文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利未人祭司的信息。[7] 相反,我们发现的重点是整个以色列民族。在第31节中,耶和华说要与“以色列家”(北部的十个支派)和“犹大家”(两个南部的支派)订立新约,然后在第33节中,他提到“以色列家”,这估计是指所有12个支派。随后是在第33节中的一系列代词——“他们”,“他们的”和“他们”,每个代词都指整个以色列民族的成员。这就引出了第34节中神的话:“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在第34节开头的代词“他们”不是指利未人祭司(他们完全没有出现在上下文中),而是一般的以色列人。当第34节在“他们”后提及“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楚。因为利未人根本没有被提及,经文也明确提到了以色列民族的“每个人”,所以尼尔对耶31:34的解释就站不住脚了。

 

尼尔的观点的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问题涉及第34节的最后一部分。主耶和华说,每个犹太人不再教导和劝诫彼此要认识耶和华,其原因是新约中的每个人都已经认识了他。但是这节经文并不止于此。至于这是什么样的认识,为了防止出现任何误解,耶和华说他们之所以会认识他,是因为他们的罪已经被赦免:“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耶31:34b)。[8]人因借着基督罪得赦免而认识主,这就是以救赎性的方式认识他。这与圣经的其余部分是一致的,因为在整个旧约中,认识主就是与他处于正确的关系之中[9],而不认识主就是没有这种关系及其带来的救赎。[10]

 

在耶利米书24:7中可以找到一个有用的平行经文。耶和华在这节经文中描述了对他的认识,这将是即将到来的新约的一部分:“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要一心归向我。”根据耶利米书24:7,在新约中认识主涉及与他有一种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人全心全意地回转向神。这正是耶利米书31:34中提到的对耶和华的拯救性认识。

 

发轫与成全(inauguration and consummation

 

对这一论点的第二种反应是被婴儿洗支持者理查德·普莱特推广开来的。与杰弗里·尼尔的观点相反,普莱特同意浸信会的观点,即耶利米书31:34中对主的认识是一种拯救性的认识。[11] 然而,根据普莱特的说法,由于新约尚未完全实现,因此在现今的时代并非每个新约的成员都有这种与主的拯救性关系。[12]

 

普莱特说,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新约末世论的已然/未然动态。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新约的发轫与新约的成全之间的区别。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时,新约被开启,其应许部分得到实现,但到基督第二次降临——当新约得到成全——它的应许就会完全实现。普莱特说,出于这个原因,尽管新约共同体目前是一个信徒和非信徒组成的混合共同体,[13] 但只有在基督在荣耀中归来成全他的国度后,它才会是完全由信徒组成。[14] 普莱特这样解释说:

 

耶利米宣告新约不能被违背。在基督国度被成全后,这个预言将完全实现。一旦基督再来,人们就不可能违背新约,从而再一次进入被掳时期。然而,在那之前,新约的参与者可能违背新约。[15]

 

这种说法允许婴儿作为真正的新约成员接受洗礼,即使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认识主。

 

这种观点里潜在的问题是,虽然新约圣经确实教导新约有现在(发轫)和将来(成全)两方面[16],普莱特似乎想将其所有独特的新要素保留给成全的状态,而否认发轫状态也包括这些要素。[17] 最终结果是,新约之下的生活和旧约之下的生活一样,因为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至少在当今时代是这样。[18]塞缪尔·沃尔德隆(Samuel Waldron这样解释道:

 

和旧约的情况一样,新约也是如此:有些人违背了圣约,有些没有;有些人的罪被赦免,有些人没有。普莱特的论点似乎抽空了新约的任何新意。[19]

 

在普莱特看来,新约的部分新意和优越性在于,圣约的所有成员将在国度成全之后认识主。但是,婴儿洗支持者是否都这么相信:在耶利米书31:31-34宣布新约之前,犹太人会认为,即使在将来的时代,神的圣约百姓仍然将是一个由信徒和非信徒组成的混合共同体?如果不是,那么,在耶利米第一次发出这个预言时,它实际上又向以色列民族传达了什么新内容(如果有的话)?人们一直都知道,在实际的以色列中,有一个属灵的以色列(罗9:6节下),终有一天,只有真正的信徒才会复活进入永生(但12:2)。那么,新约在普莱特的框架中有什么样的新意,它对现今的时代又有什么实际影响呢?

 

最合情合理的理解是,耶利米书31:31-34所描绘的情景符合永恒国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为耶和华谈到有一天神新约成员不再需要互相传讲福音,说“该认识耶和华”(耶31:34节上)。简单地说,哪个犹太人会认为在永恒中传福音是必要的?相反,根据浸信会信徒的解释,即使教会在现今被呼召向世界传福音,但新约的成员没有必要再相互传福音,因为每一个真正的新约成员都已经认识了主。[20] 这是新约超越旧约的特点之一。

 

作为支持他观点的证据,普莱特指出在基督再来时义人和不义的人会被区分开来:

 

新约将赐拯救给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这个应许将在最后审判的日子不信的人被移除之后应验。只有真正的信徒才会被留下,因此所有留在新约的人都会得救。[21]

 

普莱特认为,新约群体必须是一个混合的共同体,因为如果它只限于信徒,那么“在基督再来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人被区分的现象了。”[22] 然而,这引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如果新约只由信徒组成,为什么在基督再来的时候,不会出现人被区分的事情呢?普莱特的论点根本不成立。在基督第二次降临审判万各国时,他会将信徒与不信的分开,后者要因为他们的罪和拒绝基督而被定罪。普莱特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表明这种审判是将人从新约中移除出去,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们从未借着相信耶稣基督进入新约而被审判。

 

作为支持他观点的进一步证据,普莱特又指出了神的应许,即他将在每位新约成员的心中写下自己的律法(耶31:33)。普莱特认为,让圣经指导我们的思想以及警惕我们败坏想法的这些圣经命令表明,这一期望在当今时代只是部分实现了。[23] 普莱特这样写道,“虽然神的律法已经在信神的人心中开始内化,但它还没有完成实现。[24] 换而言之,即使神已经开始把律法写在信神的人的心版上(已然),律法在他们生命中完全发挥作用的时候还未到来(未然)。这要在国度成全的那个时候才会发生。

 

然而,这一论点又带来另一个难题,因为普莱特对新约祝福的理解缺乏一致性。普莱特认为,对于现今的新约信徒而言,律法是部分地写在他们心版上,但他们的罪完全被赦免了。[25] 这样,法律的内在化是部分完成的,因为每个真正的信徒都只部分地经历律法的内化。相比之下,罪得赦免之所以是部分的,是因为新约共同体中只有一部分人(即只有信徒)经历了它;但是,共同体中信神的这部分人完全地经历它。这种前后不一致显明了普莱特只是随意地将已然/未然原则应用于新约。

 

最好的办法是按耶利米书31:31-34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经文,并且认识到新约与摩西之约的明显不同之处。旧约以色列是一个由信徒和非信徒组成的混合共同体,但是新约的每个成员都是真正认识主的,因他们借着耶稣基督而经历了罪得赦免。

 

教会中的“违背圣约者”

 

婴儿洗支持者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常见的回应是,否认新约是不可违背的。根据婴儿洗支持者的理解,就像摩西之约那样,新约也会被违背——因为圣约成员的确违背了新约——因此新约在现今的时代肯定是一个混合体,包括信徒和非信徒。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婴儿洗支持者指出新约中的一些经文,并认为这些经文教导人新约是会被违背的。这些经文要么描述了那些违背了新约的人,要么警告认信的信徒不要这样(例如,太8:1221:4325:1-30;路22:14-23;约6:6615:1-6;罗11:16-24;彼前4:17;来23-3节上,3:7-4:116:4-810:26-3112:25-29)。根据婴儿洗支持者杰弗里·尼尔的说法,这些经文表明,耶利米书31:34中的“他们都必认识我”“并不意味着新约的每个成员都得救认识了主,因为这会和新约的其余部分相悖。”[26]

 

对新约的这种理解反映出一个区别,它对于婴儿洗支持者的立场至关重要。正如婴儿洗支持者道格拉斯·威尔逊所总结的那样:

 

拣选和成为圣约成员是不同的。选民不能从神的主权命令之下被移除;而认信的基督徒则可以从神百姓之中被移除出去,而且这经常发生。当他们被移除时,他们未重生的状态就暴露出来。他们是没有重生的,也从来没有重生。但是他们确实曾在圣约之中,而这一事实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可悲的。[27]

 

这样,当一个认信的基督徒放弃了信仰,婴儿洗支持者会把他看作是违背了圣约圣约成员。根据婴儿洗支持者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是每个新约成员都是重生了的,因此,浸信会信徒从新约的新意角度出发的论点是不合理的。

 

关键的问题是,那些放弃基督信仰的人是否真的一开始就在“圣约之中”。婴儿洗支持者需要证明但尚未证明的是,那些宣告相信基督但后来放弃了宣信的人,在背道之前曾是新约的成员。婴儿洗支持者经常罗列描述背道或警告这种行为的经文,然后便假设它们证明了新约是会被违背的。相反,圣经却教导说,那些放弃信仰的人表明他从未真正是教会或新约的成员。这可以从约翰一书2:19看出,使徒约翰描述了1世纪教会中背叛信仰离开教会的实例: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2:19

 

这些背道者自称是神新约百姓的成员,但约翰却说,他们背道的事实表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成为过神百姓的一员,因为如果他们真的是神百姓的一部分(即“属我们的”),他们就会留下来。正因如此,婴儿洗支持者道格拉斯·威尔逊的说法是正确的:“认信的基督徒可能会从神百姓中被移除出去”——要么通过教会惩戒,要么因为自己的背道。但是,如果他的意思是(并且他确实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在被移除出去之前确实是神百姓中的一部分,那他就错了。

 

有些人虚假地宣称自己是新约的成员,这并不损害圣约自身的救赎性质(耶31:31-34)。成为新约的成员就是认识主,因为人借着相信基督经历了罪得赦免(来8:11-12)。因此,正如詹姆斯·怀特James White)所解释的,当有人放弃信仰时,这应该被理解为

 

是脱离所宣告的信仰,而不是脱离了新约。有形的教会包含假圣约成员:但是由于新约的内在本质上包含救赎性的特点,并且是由基督自己的宝血成就的,因此其成员不可能背叛,正如基督也不会失去他的羊(约10:27-30)或无法遵行天父的旨意(约6:38-39)。背道不是背离新约,而是脱离了对基督的虚假信仰宣告,而正是信仰宣告让人成为有形教会的一员。[28]

 

换句话说,符合圣经的理解是,背道者就是那曾宣称是新约成员,但是——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他的信仰是真实的——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的新约成员。

 

为方便论证,我们假定浸信会信徒的立场是正确的,只有那些重生的人才是新约真正的成员。但那些宣告认识基督并是新约成员的人仍然可能会背道,因为并不是每个自称认识主的人确实认识他(太721-23)。有鉴于此,圣经的作者提到了背道并就此警告他们的读者,他们的意思会不同于此吗?难道不会有人虚假地宣称自己是新约的成员吗?

 

不幸的是,大多数婴儿洗支持者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某人宣告相信基督的名并参加基督教会,那这个人就是有形的新约共同体中的一员,因此就是新约本身的真正成员。然后,如果那个人后来放弃了信仰或受到了惩戒离开教会,这就可以看作是证据,说明新约的真正成员可能是没有重生的。

 

问题在于,婴儿洗支持者的论点恰好假设了它需要证明的内容——背教者曾经在新约中的成员身份。圣经究竟在哪里教导说,凡宣告相信基督的名并参加基督教会的人都是新约的成员呢?

 

当浸信会信徒援引耶利米书31:31-34来挑战这一假设时,婴儿洗支持者回应说,耶利米书第31章不可能在教导新约是不可被违背的,并且每个新约成员都是已经重生的,因为新约中关于背道的经文不允许那样的解释。[29] 但是,由于这些经文都没有任何一处清楚地表明背道者曾是新约的成员,因此解经者只能二者选一:(a)按耶利米书31:31-34字面意义的直白解读;(b)婴儿洗支持者从那些甚至没有提到新约的经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30]

 

新约经文中的“违背圣约的人”

 

婴儿洗支持者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引用经文来证明人可能违背新约时,倾向于忽略这些经文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例如,一些婴儿洗支持者援引耶稣在马太福音13:24-30中关于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作为证据,证明新约教会的某些成员没有重生。[31] 这里的观点是,在整个现今世代中,神新约百姓是由信徒和非信徒组成的(第24-29节),而只有在最终审判的时候,这两群人才会被彻底区分开来(第30节)。然而,与此同时,非信徒被包括在新约的真正成员之内。

 

这个论证的问题在于,当耶稣解释自己说的比喻时,他明确指出田地(麦子和稗子生长的地方)是世界而不是教会(太13:38)。这意味着世界才是由信徒和非信徒组成的混合体,而非教会或新约。

 

其他的婴儿洗支持者认为,彼得前书4:17表明了没有重生的人可以成为新约的成员。[32] 彼得在这节经文中写道:“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根据婴儿洗支持者的论点,如果“神的家”中的人能够成为神永恒审判的对象,那么怎么可以坚持认为所有在新约里的人都是重生的呢?

 

尽管彼得前书4:17中被翻译为“审判”的单词(krima)通常是指对不信者的永恒判断(例如,来6:2),但它也可以用于指对信徒的暂时性惩戒(例如,林前11:29-34)。[33] 当前经文的上下文表明这第二种理解才是彼得的意图。实际上,这节经文本身对比了在“神的家”中的人和“不信从神福音”的人(指的是那些不信的人)。[34] 其含义是,与那些不信从福音的人相反,那些在神家中的人都已经相信了基督。这一点在紧接着的经文中得到了证实。在那里,彼得在“义人”得救与“不虔敬和犯罪的人”被定罪之间做了类似的对比(彼前4:18)。最终结论是,彼得前书4:17中发生在教会内的“审判”肯定是指像严父管教一样的洁净性的审判,而不是对那些拒绝福音的人的永恒审判。因此,彼得前书4:17未能提供证据来证明新约的某些成员没有重生。

 

其他的婴儿洗支持者指出,在约翰福音第15章,耶稣在经文中称不结果的枝子是“在我里面”(第2节),但后来这些枝子被砍下扔入火中(第6节)。婴儿洗支持者杰弗里·尼尔说:“因为被拣选的人都被分派结长存的果子(第16节),所以他们不是被排除在拣选之外。”[35] 相反,那些人被认为是没有重生的人,他们虽是新约的一部分,却因为背道而从圣约被剪除掉。[36] 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它舍弃了介词短语“在我里面”的一贯含义,取而代之的意思不仅在新约中没有出现过,而且与直接的上下文也是格格不入的。

 

在整个约翰福音中,这个词总是指与耶稣基督真正的联合或关系。[37] 这意味着约翰福音15:2指的要么是(a)失去了救赎的真信徒,要么是(b)自称信徒,但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真正地“在基督里”的人。因为这段经文的直接上下文和圣经在其他地方更广泛的教导彻底排除了第一种观点的可能性,[38] 约翰福音15:2肯定是描述一个看似“在基督里”但从未真正与他联合的人。换句话说,这个人外表上与耶稣建立了的真正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关系从未存在过——他从未真正地“在他里面”。[39]

 

相反,婴儿洗支持者赋予了“在基督里”一种“非救赎性的”意义,尽管约翰福音或新约其余地方都从未这样使用过这个短语。对婴儿洗支持者而言,约翰福音15:2中的“在基督里”意味着“在新约中”,而并不是实际上“在基督里”(按照这个短语在整本圣经中一贯的意义来理解)。这样一来,婴儿洗支持者的观点偏离了圣经中这个关键性介词短语的用法,并给这段经文注入了一个在圣经中从未出现的神学概念。

 

其他的婴儿洗支持者则以犹大为例,认为他起初是新约成员,然后是违背新约的人,因为犹大与耶稣和门徒们一起参加了“立约晚餐”(路22:14-20),但后来背道了(路2221-23)。[40] 这个论点无法令人信服,其原因有两个。首先,犹大不能被看作是新约的成员,因为新约尚未开始(来9:16-17)。[41] 其次,这一论点未能认识到,非新约的成员有可能参与圣餐。正如洗礼,圣餐也不能让人成为新约成员。将个人带入新约的是圣灵使人重生的作为。

 

还有其他的婴儿洗支持者以十个童女的比喻(太25:1-13)和按才干接受托付的比喻(太25:14-30)作为证据来说明:“在新约共同体里面,有很多人表明他们没有真正重生。”[42] 但是,他们并没有证明这一段落是指真正的新约成员,而仍然只是假设这一点。[43]

 

希伯来书10:26-31中的“违背圣约的人”

 

在整个希伯来书中,圣经作者警告他的读者背道的可能性(2:1-33:7-4:116:4-810:26-3112:25-29)。这些警告经常被当引用当作证据,来证明某些新约成员实际上不是信徒。[44] 然而,在这五处警告性经文中,希伯来书10:26-31是唯一有可能如此教导的经文,即一个人可以是新约成员,却未重生。[45]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第26-28节中指出,那些在接受真理知识后却继续故意犯罪的人,他们不蒙怜悯而死去,并要经历神可怕的永恒审判。然后,在第29节中,当他警告这种背弃真理的严重性时,他似乎说这样的不信者曾与新约有份:

 

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来10:29

 

根据婴儿洗支持者的观点,这节经文表明,一个人可以作为真正的新约成员而被圣化,但不是选民。换句话说,新约可以被违背,并不是每个新约成员都真正地认识了主。

 

关于希伯来书10:29的一个关键性释经问题涉及“那使他成圣”这一分句中的代词“他”的先行词。在这节经文中,被新约圣化的人有可能不是宣称是信徒且继续过着罪恶生活的人,而是指基督自己。[46] 根据这种观点,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在谴责背道者,他们把圣约之血视为不洁净,而这圣约之血使基督成圣,也就是说,使他在父神面前分别为圣成为信徒的大祭司。如果这是正确的解释,那么希伯来书10:29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婴儿洗支持者的观点,即一个人可以是未重生的新约成员,因为这节经文根本没有涉及这个问题。[47]

 

对希伯来书10:29的这种解释很吸引人,其原因很多:(1)从语法上讲,这个分句可以很容易地被认为是指基督,或者背道者;(2)“神的儿子”实际上是最靠近代词“他”的先行词;(3)这种解释符合旧约的背景,即hagiazo(“使成圣”)的意思是“使……预备好来到神面前”;[48] 4)耶稣在约翰福音17:19中称自己被“成圣”;(5)希伯来书在其他地方谈到基督“得以完全”(2:105:9),他凭借他的宝血进入天上圣所(9:12);[49]以及(6)这个解释很符合直接的上下文以及整本希伯来书的大背景。[50] 同时,由于基督在希伯来书的其他地方从未是动词“使成圣的宾语,而且因为认为“他”指的是背道者的观点也非常符合直接的上下文(实际上,甚至更符合),所以我们很难有充分把握肯定这一解释。[51]

 

但是,即使代词“他”是指的是在接受真理后仍继续犯罪的人(这是我倾向的观点),婴儿洗支持者的论点仍然理由不充分。婴儿洗支持者的问题是,在希伯来书中,动词“使成圣”(hagiazo)一致地用来指,真正信徒在他归信的那个时候,因基督的献上而永远被赦免、成为完全的人而被分别开来(2:11[两次];10:101413:12)。[52] 实际上,在同一章前面部分中,这个词有两次以同样方式被使用: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来10:10

 

“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10:14

 

因此,在希伯来书中,借着基督的宝血成圣仅指真正的信徒被基督救赎性地、永远地分别开来。正因如此,如果希伯来书10:29中的代词“他”确实是指放弃真理的人,那么这节经文的意思必定是:这样的人虽然看上去已经被圣化,但实际没有被圣化

 

要说明这种语言使用方式,新约中的动词“相信”会提供一些帮助。当耶稣在约翰福音第2章中来到耶路撒冷时,“许多人……信了他的名”(第23节),但是随后几节经文清楚地表明,他们所谓的相信不是真的(第24-25节)。耶稣在约翰福音第8章与犹太人说话时,“就有许多人信他”(第30节),但就是这些犹太人在后来被暴露出来是不信的人(第31-59节)。使徒行传第8章中,腓力在撒玛利亚向行邪术的西门和其他人传福音时,经文说“西门自己也信了”(第13节),但故事的其余部分清楚地表明他的信并不真实(第14-24节)。在以上每个例子中,经文都使用了希腊语中惯用于表示“相信”的词,这个词几乎都是指真正的、拯救性的信心。但是,这个词每次都被使用来形容那些表现出相信却没有真正相信的人。

 

同样的道理,希伯来书的作者很可能在描绘背道者的“归信”现象,即他的经历的外在表现,尽管他并没有借着基督的宝血真正地得救和成圣。[53] 这就是塞缪尔·沃尔德隆所指的“宣信或者外表的语言”。[54] 唯一的其他可能的解释是,要么摈弃希伯来书中(包括希伯来书第10章的直接上下文中)“成圣”的一贯用法,要么一个真正的信徒也可能最后落入地狱。然而,将希伯来书10:29中“非救赎性”的成圣视为支持婴儿洗礼的论据,这在该书的背景下并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罗马书11:16-24中的“违背圣约者”

 

婴儿洗支持者经常引用的最后一段经文是罗马书11:16-24,使徒保罗在那里写道: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你若说,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而且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为神能够把他们重新接上。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罗11:16-24)。

 

根据婴儿洗支持者的理解,在保罗的隐喻中,从橄榄树上被“砍下来”的那些人是未重生的新约成员;他们因为违背了新约而被砍掉了。据说这证明了,并非所有新约成员都实际上重生了。[55] 然而,这一论点反映出其没有认真地解读这段经文。

 

在罗马书11:16-24保罗的比喻中,树根是指亚伯拉罕——以色列民族的圣约之父,而树本身是指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56] 树原来的枝子是旧约犹太人,他们是神给亚伯拉罕之应许的承受者,而“野生的”枝子则是后来接上去的外邦人。婴儿洗支持者的论证关注的是,从橄榄树上被砍下来的意思是什么。

 

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有3次提到人从树上被“折下来”的历史事件(第171920节)。这三个描述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一代不信的犹太人,他们虽是神旧约百姓的一部分,但由于他们拒绝新约的中保,在新约到来的时候,他们就被排除在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外。[57]正如保罗写道:“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罗11:2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从开始就是新约的成员,因为他们在新约设立之初就被折了下来[58]

 

不信的犹太人被折下来,这突显了婴儿洗支持者常常没有认识到的非连续性点。[59] 在旧约之下,仅仅因为他的祖先的缘故,每个犹太人就是神百姓的一部分、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的承受者。换句话说,犹太人之所以获得这些应许,仅仅是因为他的亲生父母是犹太人。然而,在新约之下,只有借着相信耶稣基督,人才能成为神给亚伯拉罕应许的承受者(罗11:23)。因此,那些属于实际以色列民族但拒绝弥赛亚的犹太人从橄榄树上被折下来,不再有权获得赐给亚伯拉罕的圣约应许。正因如此,保罗比喻的上半部分并没有加强婴儿洗支持者的论点,即并非每个新约成员都重生了,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它。

 

这引出了保罗在比喻的后半部分对外邦人的警戒。使徒在这里严厉警告外邦人不要对犹太人傲慢、自高自大(第20节)。保罗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如果人不长久在神的恩慈里,“你也要被砍下来”(第22节)。要了解保罗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必须首先了解外邦人为什么以及如何被接上的。

 

保罗说外邦人被接到橄榄树上,他所描绘的是以色列拒绝弥赛亚之后发生的事情。由于以色列拒绝了弥赛亚,神将救恩带给了外邦人。整个罗马书第11章突显了救赎历史上的这一里程碑性的转折:“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11:11节下)。以色列的“过失”带来“天下的富足”(11:12节上);以色列的“缺乏”带来“外邦人的富足”(11:12节下);以色列的“被丢弃”让“天下就得与神和好”(11:15);犹太人“被折下”,使外邦人“被接上”(11:19);以色列是神的仇敌,使外邦人受益(11:28节上);外邦人“因[以色列]的不顺服,……倒蒙了怜恤”(11:30节下)。因为以色列拒绝了弥赛亚,神使整个民族的大部分人的心刚硬,并将他救赎的焦点转到了现今时代的外邦人身上。

 

在描述这一新焦点时,保罗写道外邦人已经得着橄榄根的肥汁(第17节),并被接到了树上(第171924节)。这意味着他们已经相信了基督,因此也与相信基督的以色列人一起分享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60] 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外邦人是因着信被接到橄榄树上,并因着信留在橄榄树上(第20节;参第23节)。正因如此,每个相信圣徒的坚忍的人都会同意,一旦人被如此接到橄榄树上,他就不可能从橄榄树上被折下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保罗在第22节中对外邦人的警告呢?一种可能性是将警告看作是假设性的。换句话说,当保罗警告说,如果外邦人不长久在神的恩慈里,他们就会从橄榄树上被砍下来,他这样写的前提假设是,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正的信仰确实会坚忍到底,并且会因此确实留在神的恩典中。这样一来,这个警告被认为是假设性的——毕竟,保罗没有在罗马书第11章中任何地方说,这已经发生了或可能发生。

 

但是,更可能的是,保罗对外邦人这个整体而不是对个体说话。换句话说,保罗并不是在警告单个的外邦信徒,他们可能会从橄榄树上被折下来,而是在警告外邦人这一群体,如果他们不一直留在神的恩典中,他们就会被折下来(就像犹太人一样)。

 

对保罗的意思的这种理解是基于罗马书第11章的整个上下文。保罗在写这个比喻时所关心的是,外邦人对犹太人产生傲慢心态的可能性,因为在现今时代,神的救赎焦点已经离开以色列而转向万民。他需要告诫外邦人,不应对神的恩典想当然;还需提醒他们,如果他们跟随背道的以色列的道路,神将以同样的方式抛弃他们。正如贺智所写道的:

 

在神那里没有什么应许或圣约可以确保外邦人历世历代都享有这些祝福,就像并没有这样的应许可以保护犹太人免受不信的后果。是否能够一直享受这些恩惠取决于每一代人的行为。[61]

 

因此,保罗告诉外邦人,他们必须继续留在神的恩慈里面,“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罗11:22)。

 

埃弗雷特·哈里森(Everett Harrison)这样解释道,罗马书11:22

 

不应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似乎保罗在质疑他们个人的得救。眼前的问题是,由于以色列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拒绝了福音,当下外邦人才有可能获得在教会中的突出地位。让外邦基督徒留心,他们在基督徒共同体中的突出地位可能不会持久!……外邦人可能会遭受神严厉的对待,就像以色列也很容易得到他的恩慈。[62]

 

这种解释不仅适合整个上下文,而且也很好地解释了保罗为什么在第22节中使用单数代词“你”——“不然,你(单数)也要被砍下来。”如果保罗是在对一些可能被砍下来的外邦人个体讲话,他更有可能会使用复数。但是,如果他把外邦人当作一个群体或整体来看待的话,单数形式是更为合适。[63]保罗对外邦人的警戒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他们不一直留在神的恩典之中,他们“也”将被砍下。因为他所设想的“砍下”与犹太人所经历的一样——把神当前救赎计划所聚焦的群体砍下来。

 

无论两种中的哪种方式,保罗在罗马书第11章中显然没有设想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个体的外邦信徒被排除在新约之外,因为他已经清楚地表明,这些外邦人是借着相信基督被接到橄榄树上的。因此,除非婴儿洗支持者愿意认同外邦信徒可能会违背新约,否则他将需要寻找别的经文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最终,婴儿洗支持者对这些经文的解释似乎都假定了一个它必须首先证明的观点。因为人无法表明新约教导了那些放弃信仰的人曾经是圣约成员,所以浸信会以新约的新意为依据的论点,仍旧为反对婴儿洗礼实践提出了有力的理由。

 

 

[1] 根据婴儿洗支持者道格拉斯·威尔逊(1996: 34-35)的说法,“婴儿洗支持者假设,圣约在这方面是相似的。一些旧约成员是已经重生的人,而有些则没有。一些新约成员是重生的,而有些不是”(重点为原文所有)。

[2] 一些婴儿洗支持者反对这个观点,他们指出,耶利米书31:31-34中的对比是新约与摩西之约之间的对比,而不是新约与亚伯拉罕之约之间的对比。由于婴儿洗支持者认为洗礼这个新约记号取代了割礼这个亚伯拉罕之约(不是摩西之约)的记号,因此他们视耶利米书31:31-34与这里的讨论无关。该异议的问题在于,它未能认识到摩西之约和亚伯拉罕之约是一体相关的。借由旧约中的摩西之约,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得以施行。如果以色列遵守摩西律法,她将经历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利26:1-13;申28:1-14),但是如果以色列不遵守该律法,她将遭受诅咒(利26:14-46;申28:15-68),并且,最终被剥夺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罗11:17-20)。在新约到来之前,以色列是在摩西律法的框架下执行亚伯拉罕之约。在这段时间里,圣约共同体是信徒和非信徒的混合体,而打破了摩西之约的人会失去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但是,在新约的框架下执行亚伯拉罕之约,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是有保障的,因为每个圣约成员都认识主,并且新约不可能被打破(耶31:31-34)。这样,耶利米书31:31-34的对比根本上讲是在旧约(摩西之约)框架下执行亚伯拉罕之约与在新约框架下执行亚伯拉罕之约的对比。顺便提一句,与提出这种反对意见的人相反,大多数婴儿洗支持者都承认耶利米书31:31-34确实与这个讨论有关,他们的异议则是针对浸信会者对这段经文的解释(见本附录的其余部分)。

[3] Niell 2003: 148-51.

[4] Niell 2003: 148-51.

[5] Niell 2003: 148-51.

[6] Niell 2003: 148-51.

[7] 有关希伯来书8:8-12(那里引用了耶31:31-34)的上下文也同样没有涉及利未人祭司的讨论,请参阅White 2005: 91-94

[8] 在耶利米书31:34中翻译为“因为”的希伯来语单词是因果关系词ci,它引入前面发生的事情的原因或理由;在这段经文中,指所有人都认识主的原因。希伯来书8:12(引用耶31:34)中的希腊语关系词hoti也是指因果关系,其作用相同。

[9] 见诗篇9:1036:10;以赛亚书11:919:2143:10;耶利米书9:2422:1624:7;何西阿书2:206:3613:4;哈巴谷书2:14

[10] 见士师记2:10;撒母耳记上2:123:7;约伯记18:21;诗篇79:6;以赛亚书45:5;耶利米书2:89:3610:25;以西结书38:16;何西阿书4:15:4

[11] 根据普莱特(2003: 161)的说法:“总之,像耶利米(在耶31:34中)所说的认识神,就是得到永恒的拯救。”普莱特采纳了这种观点,他不同意尼尔在同一本书(The Case for Covenantal Infant Baptism, Gregg Strawbridge编辑)的前一章中所写的内容。

[12] Pratt 2003: 168-69.

[13] 用普莱特(2003: 173)的话说,“新约共同体并不只限于信徒”,因为直到基督再来时,它“将一直是真信徒和被圣化的非信徒的混合体”。

[14] Pratt 2003: 167-74; Pratt 2007a: 46.

[15] Pratt 2003: 169;重点为原文所有;亦见Pratt, 2007b: 69

[16] 由于圣经教导在新约得到实现时,以色列民族要获得末世的复兴,我认为新约是(a)先知所应许的(耶31:31-34;结36:22-36),(b)由基督所设立的(路22:20),(c)在五旬节发轫的(徒2:14-41),(d)在现今时代教会所参与的(林前11:23-34);林后3:1-18),(e)在千禧年国度时期在以色列实现的(罗11:25-27),(f)在永恒国度中得到成全的(启21:1-4)。换句话说,尽管新约将在末世以色列的复兴中最终实现,但教会现今通过分享新约所应许的属灵的/救赎的祝福而参与在新约中(弗2:11-13)。正因如此,今天的信徒经历过罪得赦免和圣灵内驻,都是新约的正式成员。尽管不同的作者使用不同的术语,他们表达了相同的基本观点:Pettegrew, 1999: 264-69; Saucy, 1993: 134-35; Kent 1985: 296-98; Alexander, 1998: 197-98;以及Ware 1992: 92-97

[17] Waldron 2005: 106.

[18] Waldron 2005: 110.

[19] Waldron 2005: 110.

[20] 这显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清楚谁信徒、谁不是,尽管我们无法肯定地知道这一点,但这并不会削弱耶利米书31:31-34的明确教导。

[21] Pratt 2003: 172-73.

[22] Pratt 2003: 173.

[23] Pratt 2003: 171.

[24] Pratt 2003: 171.

[25] White 2005: 103.

[26] Niell 2003: 133.

[27] Wilson 1996: 90; 重点为原文所有。

[28] White 2005: 85.

[29] 例如,见尼尔(2003: 133)提出的论证。

[30] 希伯来书10:26-31和罗马书11:16-24是两个例外。前者明确提及新约,而后者间接提及新约。因此,相比婴儿洗支持者通常引用的其他经文,我要更为全面地讨论这两处经文(见下文)。

[31] Strawbridge 2003b: 283.

[32] Venema 2003: 214; Strawbridge 2003b: 282-283; Booth 2003: 199.

[33] 根据格鲁登(1996: 181)的说法,审判(krima)这个词不一定意味着“定罪”(如katakrima),而是一个意义更为宽泛的用语,也可以用来指神对真信徒父亲般的管教。

[34] 见彼得前书2:83:120

[35] Niell 2003: 153.

[36] Niell 2003: 153-54.

[37] Rosscup 2003: 199, 204见约翰福音6:5610:3814:1011203015:456717:2123

[38] Rosscup 2003: 197-210.

[39] 詹姆斯·罗斯库普(James Rosscup 2003: 204)这样解释说:“大家都知道,[在我里面]这个短语指的是与基督的活泼关系/生命连结。但是,我们的主在这里使用它的时候,可能包括了只是认信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是从自己绝对知道该枝子的真实状况的角度,而是从那枝子(人)和其他人,就是在现实的教会处境中这个寓言的听众的角度来使用“在我里面”。只是认信的人似乎(或自称)拥有真正的联合。主在叙述葡萄树的比喻时,他很自然地称这样的枝子是“在葡萄树中”,“有关联的”,尽管这只是表面上的联系。基督自己明白无误地知道哪些人和他的这种表象关系是真实的,而哪些人则不是。”有关“表象的语言”应用在圣经其他地方的详细讨论,见下文“希伯来书10:26-31中违背圣约的人”。

[40] 例如,Niell 2003: 153Booth1995: 118

[41] 约翰福音6:66的“门徒”属于同一类别,因为当他们放弃对基督的信仰宣告时,新约尚未开始。

[42] Pratt 2003: 173;亦见Strawbridge 2003b: 283

[43] 此外,至少有一个婴儿洗支持者引用了使徒行传14:22作为支持他观点的证据(Niell 2003: 133),但是“恒守所信的道”这一劝诫根本不能证明那些不坚守信仰的人在他们背道以前曾是新约的成员。

[44] 例如Strawbridge 2003b: 280-82Niell 2003: 133

[45] 这是因为,在希伯来书的所有警告段落中,只有希伯来书10:26-31提到了新约。新约中唯一可能在背道者和新约成员之间建立任何联系的其他经文是罗马书11:16-24,我将在下面讨论它。

[46] 支持这个观点的有Owen, 1969: 545-46MacArthur1983: 279Nicole1975: 356;和White 2005: 94-97

[47]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婴儿洗支持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并且那些承认有这种可能性的人也没有花太多的精力来研究它。例如,婴儿洗支持者格雷格·斯特劳布里奇(2003b: 281)指出,语法“不必然”导致“他”是指基督这一理解;然后他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浸信会信徒对希伯来书10:29给其立场带来的“神学难题的特殊回应”。这是一个有趣的说法,尤其是鉴于这种解释是婴儿洗支持者约翰·欧文(John Owen)大力推崇的观点。

[48] Grudem 2000: 178. 尽管格鲁登不相信这种观点,但他认为值得进一步考虑这个观点。

[49] Grudem 2000: 178.

[50] Owen 1969: 545-46White2005: 94-97

[51] 这种观点的另一个困难是,之前在希伯来书第10章中,信徒(而不是基督)的成圣与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明确相关(1014节)。

[52] 唯一的例外是希伯来书9:13,其中动词“使成圣”被用来指在旧约之下通过动物献祭而达到的成圣。

[53] Fanning 2007a: 136-37; Fanning 2007b: 217.

[54] Waldron 2005: 108.

[55] Strawbridge 2003b: 282Booth 2003: 197-98

[56] Hoch 1995: 314-16Hoch 1982: 181-82Grisanti 1986: 73-80Younce 1963Waymeyer2003: 19-22。正如霍克(1995: 314-15)所指出的,不同的解经家说这棵树“代表以色列,真以色列,神的以色列,神的真正百姓,神的选民,持续存在的圣约共同体,基督恩典在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些人组成的身体,历史上的教会,基督的奥秘身体,有特权的地方,神的国度,以及亚伯拉罕之约。”然而,本节中提出的论点丝毫没有考虑这些解释上的差异。

[57] 可以把这个反驳放在罗马书第9-11章(例如9:31-3311:11-12)以及新约其他经文(例如太21:33-44;约1:11)这样更大的背景中来看。需要澄清的是,保罗并不仅仅是指一代犹太人,甚至是个别的犹太人从橄榄树上被折下来,而是指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或一群百姓,在一段漫长且不知要持续多久的时期内,被排除出圣约。当以色列拒绝弥赛亚,神就让这个民族内心刚硬,这种刚硬会在整个现今时代中一直持续。然而,正如保罗在罗马书第11章中所教导的那样,目前的这种刚硬只是部分的1-10节),并且只是暂时的11-32节),总有一天以色列整个民族将被拯救(罗11:26;见Waymeyer 2003)。

[58] 在马太福音8:1221:43中的犹太人也可以说是这样的,尽管婴儿洗支持者格雷格·斯特劳布里奇(2003b: 283)坚持认为,这两节经文“教导说神国(在新约中)包括了重生的和没有重生的人”。

[59] 如改革宗浸信会的理查德·巴塞洛斯(Richard Barcellos n.d.:6)所言,保罗在罗马书第11章中的描述既包含连续性,也包含非连续性——信神的犹太人从旧约百姓转变成新约百姓(连续性),而不信的犹太人从旧约百姓转变成那些被折下来的人(非连续性)。

[60] 罗马书4:16-18;参罗马书15:27;加拉太书3:8-91429。这并不是说亚伯拉罕之约在当今时代已经完全实现了。基思·埃塞克斯(Keith Essex 1999: 212)这样写道:“当耶稣完全实现亚伯拉罕之约的祝福时,以色列和列国要经历的属灵益处(并有实在的结果),其中一部分今天的教会在基督里也在经历。像旧约一样,新约也认为主对亚伯拉罕的应许的完全实现是未来的事(太8:11;徒3:19-26;罗11:25-32)。”根据罗马书第11章,这些会在当今时代结束的时候发生,那时神使以色列产生的刚硬已经被除去了(25-27节)。

[61] Hodge1994: 370;亦见Denney 1990: 681。贺智当然是个婴儿洗支持者,但他在这里的评论不是出自他关于婴儿洗礼的讨论,这只是他对罗马书注释的一部分。

[62] Harrison 1976: 121-22. 哥得(Frederic Louis Godet 1977: 408)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写道:“我不认为可以从这段经文中得出任何反对和个人相关的无条件拯救的教义的结论。因为这里所说的事情是整体的外邦基督教会,而不是特指其中的某些成员。”

[63] Harrison 1976: 122; Witmer 1983: 485.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